兩岸物流,淘寶貨運,大陸代購,淘寶購物|兩岸電商物流貨運 TaoBao淘寶|天貓商品購物代購

新零售市場規模將破萬億,傳統電商如何絕處逢生?

新零售以一路狂奔的態勢不斷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7年我國新零售商店交易規模將達389.4億元,到2022年將至1.8萬億元,複合增長率將達115.27%。新零售的發展大有顛覆電商之勢,傳統電商似乎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拼多多的上市似乎在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傳統電商並未走向衰落,而是在借助另外一種形式實現新的崛起。在新零售概念大行其道的當下,拼多多的上市似乎正在像人們展示電商與社交結合之後所衍生出來的巨大能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傳統電商如果能夠與新的工具結合在一起,依然能夠重新煥發生機。以社交為主打的拼多多就是按照這樣一種邏輯在很短時間內便萌發和成長起來的。對於拼多多,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有人說它滿足了人們低價購物的訴求,有人說它壓縮成本之後造成了商品品質的下降。
無論如何,拼多多能夠很短的時間內走到上市的十字路口不得不讓我們產生一些思考。電商到底有沒有過時?新零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或許是拼多多在上市的表層現象上所具備的更加深層次的意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低價是拼多多的主要標籤。這個標籤對於很多追求低價的用戶來講具有非常大的誘惑力,特別是對於家庭婦女來講,這種誘惑力更大。除了低價之外,拼多多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基於社交鏈條的團購打折。借助微信、QQ等社交公司,用戶可以通過邀請親朋好友成團的方式來獲得低價的優惠。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微信群變成了拼多多的拼團群,一場基於社交關係鏈的購物方式開始形成。
雖然這種方式與追求消費升級的新零售有著一定差別,但是它在整個市場當中依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拼多多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赴美上市就是這一現象最為直接的體現。在新零售正在成為全新風口的當下,拼多多似乎正在通過自己的行動說明傳統電商並未過時,過時的僅僅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傳統電商的增長點和推動力而已。
流量紅利退卻,傳統電商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

縱觀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電商發展邏輯,我們不難看出,其實電商的發展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基於用戶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流量勢能所造就的。儘管電商平臺進行了很多的嘗試,但是這些嘗試基本上是基於用戶流量轉移的邏輯所產生的,其本質並未改變電商運營的基本邏輯。
隨著流量轉移的結束,電商平臺開始面臨用戶活躍度不高、用戶體驗亟待提升、傳統電商的運作模式和邏輯需要調整等諸多痛點和難題,對於前期主要是流量賦能的方式實現商家和用戶對接的方式和手段需要調整。找到新的結合點,激發用戶活躍度,成為當下傳統電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零售也是這樣一個邏輯。以往傳統電商平臺僅僅只是進行流量賦能,以B2B為主要商業模式,實現的是去中間化,促使商家與用戶之間更好地對接。進入到新零售時代後,電商平臺不再僅僅只是充當平臺的角色,而是更多地參與到了電商的實際運作過程當中,以S2b模式來實現平臺與用戶的完美對接。
無論是哪種模式,其本質在於找到新的增長點。拼多多通過社交+低價的模式來迅速實現增長就是這種方式最為直接的體現。在流量紅利退卻的當下,找到傳統電商的全新增長點或許是破解當下發展困境的關鍵所在。

  • 通過新技術的改造來重塑傳統電商的邏輯


從本質上來看,基於新的技術來改造傳統電商的發展邏輯和模式就是新零售的模式。以阿裏巴巴、京東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平臺的佈局讓這種趨勢發展較為明顯。
這種模式整體來講比較重,需要很強的技術積累和投入,因此對於中小企業來講他們僅僅只能借助新零售的模式和概念來獲得資本投資,從而獲得發展。而對於大型的電商平臺來講則可以通過資本、技術、行銷等多種方式來實現對傳統電商的改造。
當下,阿裏巴巴、京東在物流和線下實體店上的諸多動作都在說明這種方式正在成為傳統電商的發展新方向。

  • 通過深度挖掘外部力量的方式對傳統電商進行賦能


拼多多就是這種方式方式的突出代表。拼多多之所以能夠獲得快速的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借助微信、QQ等社交平臺的流量紅利,再借助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鏈條實現了對於傳統電商模式的全新賦能。
這同樣是電商的一種全新的增長方式。除了社交之外,其實我們還能找到很多其他的增長點。比如,深度介入到行業流程和環節當中,管控產品品質,優化產品物流方式等。
儘管這些方式有些過重,但是在電商行業線上和線下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弭的當下,或許只有真正介入到行業當中才能找到適合電商發展,能夠真正破解電商發展痛點的增長點。
電商or新零售,關鍵在於滿足人們基本的消費訴求

對於任何一種商業模式來講,無論模式有多麼的天花亂墜,到最後還是要落腳在滿足人們最終的消費訴求身上。電商如此,新零售亦是如此。拼多多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獲得成功,其中一個很關鍵在原因在於它滿足了人們對於消費的最基本的訴求——對於低價的追求。
雖然用戶的消費正在升級,但是人們對於低價的追求始終都是不變的。如果能夠在低價的條件下保證商品的品質,那麼用戶就更加能夠買賬。
進入到電商發展的下半場,特別是新零售時代,我們依然要始終將滿足用戶的基本的消費訴求看作是破解所有發展難題的關鍵。滿足用戶基本的消費訴求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 借助新技術來提升用戶的消費效率


回顧電商剛剛興起之時,它之所以受到人們如此多的青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借助互聯網的去中間化實現了用戶與商家的高效對接。用戶不再需要去線下的實體店,只需要打開電腦或者手機即可進行購物。傳統電商滿足了人們需要逛街購物的麻煩。
隨著電商影響的深入,特別是商家的不斷增多,用戶在購物過程當中開始面臨選擇困境。面對如此多的商家,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商家,購買到心儀的商品已經成為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這個時候,繼續借助新技術的手段來提升用戶的消費效率成為必須破解的難題。
我們看到的淘寶借助大數據手段實現的千人千面就是這一趨勢最為直接的例證。未來,新零售借助新技術方式與傳統電商發生的更多聯繫同樣是滿足用戶購物效率的主要方式。

  • 滿足人們對美好商品的追求


傳統電商之所以在流量時代能夠快速發展,如今卻備受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它僅僅只是滿足了人們購物效率提升的目的,而沒有滿足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因為現在的電商平臺上都充斥著假貨、次品等不良商品,這顯然無法滿足人們對於美好生活追求的需求。
儘管拼多多也因此而備受詬病,但是我們依然無法忽略人們對於美好商品的追求對於電商以及新零售的影響。未來,電商和新零售想要獲得快速發展,必須從根本上滿足人們對於美好商品的追求,這樣才能有用戶買賬,活躍度和轉化率才能增長。

  • 基於熟人關係的強社交依然驅動著用戶成交


拼多多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和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基於個人的強社交關係鏈來促成成交的。即使是在傳統的商業模式當中,基於熟人社交的模式來促成成交依然是非常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在互聯網時代,這種方式不會過時;在即將到來的新零售時代,這種方式依然有成長的土壤。
因此,做好底層社群的維護,激發用戶以及用戶周邊強關係鏈的消費能力或許是未來破解用戶活躍度和轉化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無論未來新零售或電商如何發展,只要我們能夠發動用戶的積極性,依然能夠找到新的適合電商發展的商業模式。
儘管人們對於拼多多的上市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否認拼多多有其獨到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
在這個人們提及電商避之不及的時代,拼多多的確通過自己獨到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用戶的消費積極性,從而獲得了新的發展。隨著新零售時代的來臨,未來或許將會有更多新的模式將會出現,無論如何,只有真正滿足用戶基本訴求,才能實現快速增長。
因此,我們在看待拼多多上市的問題上,更多地要看到它對於電商以及新零售方面良性的促進意義,從而找到更加適合消費升級時代的全新發展路子。(本文首發鈦媒體

 

電商十年,最大的變數是迎合經濟規律的商業規則。

這可能是丁磊聊網易最多的一次。
在新一期的《十年二十人》中,很少接受採訪的丁磊成為吳曉波頻道的座上賓,儘管問題點到為止,丁磊還是回答了很多外界看不懂的疑問,比如網易為何不投資做生態,網易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以及丁磊如何看待過去十年中一個又一個的互聯網風口……
丁磊回答的核心思想是“專注自己熟悉的領域”,扎扎實實,不追風口。但電商可能是一個“例外”,畢竟丁磊自己都坦言說“如果沒有跨境電商,網易是不會碰電商的”。
過去十年是電商行業風雲際會的黃金時代,網易趕上的卻是一輛“末班車”,直到2014年前後才正式發力電商,網易考拉又偏偏成為國內電商格局中最大的變數之一。
“十年”是一個很好的話題,擅長內容生意的吳曉波自然深諳於此,可對電商從業者來說,過去的十年恐怕並不輕鬆。
普通電商從業者的十年

雷哥(化名)是我的大學好友,家住杭州的他在二十六七歲的年紀就已經過上了令人豔羨的生活,住著200多平的豪宅,開著賊拉風的特斯拉Model S,同時經營著多家網店。
其實雷哥在剛剛讀高中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電商。那時候爸媽開了家淘寶店,雷哥放學後就幫忙做做客服,有時候還要麻煩班裏的同學們幫忙刷單,暑假更是身兼多職,美工、運營、物流等等,愣是幫爸媽的店鋪沖上了皇冠,還請來兩三個親戚幫忙打理,接下來雷哥家幾乎所有有來往的親戚都幹上了電商的買賣。
在大學認識雷哥的時候,他家在淘寶的店鋪已經交給了一位親戚經營,自己家註冊了一個小公司和兩三個商標,這時候京東和天貓成為雷哥家的“主場”。
按照雷哥的說法,他們家在諸暨有五六家生產襪子的作坊,然後貼上牌子放在京東和天貓的平臺上賣。生意也開始正規起來,除了五六個人的客服,還招了幾個大學生負責店鋪的運營、文案和推廣。
雷哥畢業後沒有找工作,直接回家接手了電商這個家族事業。作為一名全職的電商從業者,雷哥的圈子一下子大了起來,開始經常參加一些電商運營的活動,也見識了很多很玩法。
直播剛火起來的時候,雷哥也招了幾個小網紅幫忙賣貨,微信電商處於浪尖的當口,雷哥也嘗試過去開店。“別人做什麼,我就跟著做什麼”,雷哥相信跟著趨勢玩准沒錯。
最近一次見雷哥是5月底,一見面就向我展示他加入的各種電商群,入群門檻是給群主發199元的紅包,且不定時有“大神”分享電商經驗。雷哥的N個199元並沒有白花,至少接觸到了拼多多這個新物種。
在拼多多上,雷哥開始變得“雞賊”起來,一邊把淘寶店裏的貨拿到拼多多來賣,一邊做起來“代理”的勾當,瞅准一家銷量不錯的店鋪,貨源直接從這家店鋪出,只是價格上要貴一些。
我問雷哥這種模式行得通嗎,“我一下子開50家店鋪,展示的時候是50:1,總有人覺得貴的才好啊。”
當然雷哥也有焦慮,“京東開始扶持幾家頭部店鋪,我這種小牌子早就沒了生存空間,網易考拉這種自營為主的電商平臺又沒有薅羊毛的機會,而且鬼知道拼多多什麼時候會像淘寶一樣嚴打啊,到時候真的沒得玩咯。”
十年時間,雷哥家是電商崛起的既得利益者,也曾想過品牌化、網紅化的出路,可最終又回到了低價鋪量的老路上。
電商江湖的持續性動盪

我想,雷哥一定不是個例,早在2016年的時候,淘寶上的賣家就超過1000萬,活躍賣家300多萬,而這只是阿裏一家的數據。
在杭州這個電商之都裏,諸如雷哥之類的電商賣家足以寫一部電商從業者的底層物語。而底層電商從業者的搖擺,又恰恰折射了行業端的動盪,至少可以歸結出下麵幾個端倪:

  • 流水的電商新貴


十年前的淘寶還沒有加上“萬能”的稱號,收購了卓越網的亞馬遜還有機會和淘寶抗衡,而賣掉了卓越網的陳年開啟了VANCL的新征程。那時候的京東剛剛被徐新的今日資本看上,當當網的李國慶可能還沒有把劉強東放在眼裏,騰訊對於電商領域還充滿信心……
有趣的是,除了淘寶和京東,幾乎所有誕生在2010年前的電商新貴都失去了色彩,今天活躍在電商舞臺上的新貴們,拼多多起步於2015年,網易考拉始於2014年,網易的另一個電商平臺嚴選開始於2015年。
期間並非沒有佼佼者出現,只是大多數沒能堅持到今天,而和曾經的新貴們一起隕落的,還有大批敢於嘗鮮、敢於冒險的普通從業者。
不同的是,平臺逐漸被忘記,電商從業者在忙著轉換陣地。

  • 迭代的商業模式


淘寶是C2C的代名詞,也是21世紀初電商的主旋律,京東是B2C裏面的傑出代表,2010年後逐漸步入正軌,如今又出現了網易等新一批從自營入手的電商玩家。和舞臺上的輪番登場有幾分相似,舞臺下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迭代。
商業模式的迭代映射了電商的三個階段:

1.C2C是電商草莽發展的階段,賣的最好的是兩百塊的LV、三百塊的勞力士……人們對網購還不適應,習慣性找一個試錯成本低的品類,本身就知道是“假貨”,心理預期是和真貨有多像;

2.B2C的大行其道,預示著電商進入了標品時代,3C數碼、化妝品、國際大品牌等等,產品高度標準化,價格高度透明,不僅要買真貨,還要比線下便宜;

3.某種程度上說,自營電商是衝動性消費的產物,服裝、箱包、鞋帽、飾品、化妝品等,多一件不嫌多,少一件也不嫌少,幾乎形象刻畫了網易考拉等跨境電商的品類和核心受眾。

 

  • 輪換的流量風


電商領域從來都不缺少創新,十年前淘寶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七星視頻購物就講出了支付和零售結合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支付可以為零售提供擴充邊界的手段,且零售的管道和資源都離不開支付,還可以幫助零售商挖掘用戶消費偏好。
今天流行的新零售、無界零售等,何嘗不是同一個邏輯?
有些不幸,七星購物隨著電視購物的泡沫一同破裂,也被證實電視購物這個流量入口不可靠,但電商對於流量入口的癡迷才剛剛開始。
先是團購的興起,試圖將互聯網流量輸送給線下,並上演了一場“百團大戰”,隨後興起的O2O有著同樣的思路,即便是一小撮固定的流量,也成了垂直電商平臺眼中的藍海。
就好像雷哥也在感慨沒有流量的電商是做不下去的,行業內更是不乏這種論斷,可總覺得哪里出了問題,在風口論最盛的2010年前後,卻至今沒有誕生任何一家百億美金的電商平臺。
北大的邱淩雲教授對電商的本質有著一陣見血的解釋:“一是對經濟規律的熟知,二是對人性的洞察。”鑽研學術的邱教授是電商行業的旁觀者,對電商的見解卻很通透,沒有什麼事情能違背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沒有任何用戶行為能夠跳出人性的範疇。
電商領域的一個個風口,要麼是對經濟規律的誤判,要麼曲解了用戶需求,要麼是有人故意在興風作浪,畢竟當局者迷。
“做了斷”並沒有出現

在電商領域被封神的黃若老師可能就是一個當局者,曾經對2014年的電商江湖做出了這樣的論斷:該贏的贏了,該輸的輸了,該掙的掙了,該賠的賠了。過去那些年大家對於電商的探討,今年基本做個了斷,塵埃落定。
這裏並沒有diss黃若老師的意思,而是觀察電商的視角出了偏差,黃若老師在2014年的判斷是站在IPO的角度上的,“上市是一個分水嶺,存活下來的公司可能會越來越強大,規模、資金鏈、品牌知名度、影響力蒸蒸日上;其他公司可能會越來越困難。”
至少可以看到,黃若老師高估了資本的價值,忽略了本質的經濟規律和人性洞察。
丁磊和黃崢算是為數不多的“旁觀者”,網易考拉和拼多多這兩個電商格局的最大變數正是出自二人之手。即將IPO的拼多多逐漸演化成一家現象級公司,為何在阿裏、京東都在摒棄廉價符號的時候,拼多多得以後發爭先?
原因也不難解釋,阿裏、京東、蘇寧等在2015年也開始到農村刷牆,但剛剛觸網的五六線城市用戶對於電商還處於低成本試錯的階段,阿裏、京東等成熟且為一二三線城市用戶量身定制的模式,在這些地區還是有門檻的。
拼多多找到了拼團這一快速挖掘流量的捷徑,九塊九包郵的低成本恰其滿足了“電商新一代”對性價比的苛求。
據傳丁磊和黃崢在MSN時代就已經是好友,丁磊也是黃崢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但當網易進軍電商的時候卻走了和拼多多相反的方向。
無論是網易考拉、網易嚴選還是味央,瞄準的都是“電商的老一代”,很多人是電商的常客,只是傳統的電商已經不能滿足其消費升級的訴求。
網易和拼多多看似站在了電商的對立面,其實是押注了不同的經濟規律和不同的目標人群。
正如很多電商創業者喊出來的口號:儘管阿裏和京東成了電商市場的雙子星,但我們還有機會成為電商第三極。
可衝刺電商第三極的先天條件是什麼呢?在流量、資源上和阿裏們拼刺刀並不現實,唯一的途徑或許就是在經濟規律和人性洞察上彎道超車。
而從電商的進化趨勢來看,似乎從不缺少變數:

  • 從低效到高效


“萬能的淘寶”有10億種以上的商品,可這是否是件好事還很難講,比如電商這個名詞已經讓位給零售,競爭的核心變成了效率。
京東、阿裏、亞馬遜、蘇寧等玩家的著力點是物流效率,網易、拼多多抓住的其實是選擇效率,前者以精選和品質降低用戶的選擇門檻,後者借助拼團的形式降低了用戶做決斷的時間,相信還會有更多提升效率的手段出現。

  • 從產品到服務


用戶正變得越來越挑剔,電商平臺的應對之策就是從管道方轉變為服務方,比如淘寶、京東等電商APP上加入了迎合用戶興趣的內容,在商品推薦上採用了千人千面的演算法,比拼的不只是品類的豐富與否,還有服務的滿意度。
就好像小紅書的崛起是個意外,服務上還有很多值得嘗試的方向。

  • 從入口到鏈條


電商平臺以往的競爭是佔領入口,典型的就是一直試圖用社交流量哺育電商的騰訊,但最終和阿裏有機會對抗的卻也在物流上下苦功夫的京東。
而就近幾年流行的趨勢來看,網易考拉工廠店、小米有品等已經滲透到了工廠端,介入到工廠的選品、生產、品牌等,電商或已進化成產業鏈的競爭。

  • 從線上到線下


很多年前就出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的說法,歷史經驗證明,線上的流量越來越貴,像雷哥那樣的底層玩家只能選擇性放棄,而大的平臺廠商則開始採用線上線下混搭的形式,手機廠商就是例證。
可以預見的是,線上線下的競爭將超越零和遊戲,最終不再區分線上和線下,這也將是一種經濟現象。

  • 從工具到基建


阿裏研究院將電商的發展歸結為四個階段,即工具、管道、基礎設施和經濟體,至於電商是否已經進化到經濟體的階段我不敢苟同。
但電商作為基礎設施已是不爭的事實,成為滲透到生產、運輸到消費的一張網,也勢必會出現全球化、C2B等更為廣泛的電商形態。
一言以蔽之,過去十年中電商平臺存在無窮的變數,未來十年恐怕將繼續“動盪”,缺少的是順勢而為的勇氣。
當然,這裏的順勢不是跟潮流追風口,而是篤定經濟發展和用戶訴求的必然規律。
就如同在同行們追求低成本的時候,京東經營的是看起來很難盈利的物流;在對手們押注平臺化的時候,網易選擇的是品質度的回歸,向上改變市場觀念,拼多多繼續下挖流量紅利和利潤空間。
電商發展了十多個年頭,撈快錢的時代早已經結束,流量的天花板也早已出現,最大的變數還是迎合經濟規律的商業規則。(本文首發鈦媒體

作者:Alter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