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物流,淘寶貨運,大陸代購,淘寶購物|兩岸電商物流貨運 TaoBao淘寶|天貓商品購物代購

新零售市場規模將破萬億,傳統電商如何絕處逢生?

新零售以一路狂奔的態勢不斷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7年我國新零售商店交易規模將達389.4億元,到2022年將至1.8萬億元,複合增長率將達115.27%。新零售的發展大有顛覆電商之勢,傳統電商似乎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拼多多的上市似乎在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傳統電商並未走向衰落,而是在借助另外一種形式實現新的崛起。在新零售概念大行其道的當下,拼多多的上市似乎正在像人們展示電商與社交結合之後所衍生出來的巨大能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傳統電商如果能夠與新的工具結合在一起,依然能夠重新煥發生機。以社交為主打的拼多多就是按照這樣一種邏輯在很短時間內便萌發和成長起來的。對於拼多多,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有人說它滿足了人們低價購物的訴求,有人說它壓縮成本之後造成了商品品質的下降。
無論如何,拼多多能夠很短的時間內走到上市的十字路口不得不讓我們產生一些思考。電商到底有沒有過時?新零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或許是拼多多在上市的表層現象上所具備的更加深層次的意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低價是拼多多的主要標籤。這個標籤對於很多追求低價的用戶來講具有非常大的誘惑力,特別是對於家庭婦女來講,這種誘惑力更大。除了低價之外,拼多多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基於社交鏈條的團購打折。借助微信、QQ等社交公司,用戶可以通過邀請親朋好友成團的方式來獲得低價的優惠。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微信群變成了拼多多的拼團群,一場基於社交關係鏈的購物方式開始形成。
雖然這種方式與追求消費升級的新零售有著一定差別,但是它在整個市場當中依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拼多多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赴美上市就是這一現象最為直接的體現。在新零售正在成為全新風口的當下,拼多多似乎正在通過自己的行動說明傳統電商並未過時,過時的僅僅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傳統電商的增長點和推動力而已。
流量紅利退卻,傳統電商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

縱觀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電商發展邏輯,我們不難看出,其實電商的發展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基於用戶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流量勢能所造就的。儘管電商平臺進行了很多的嘗試,但是這些嘗試基本上是基於用戶流量轉移的邏輯所產生的,其本質並未改變電商運營的基本邏輯。
隨著流量轉移的結束,電商平臺開始面臨用戶活躍度不高、用戶體驗亟待提升、傳統電商的運作模式和邏輯需要調整等諸多痛點和難題,對於前期主要是流量賦能的方式實現商家和用戶對接的方式和手段需要調整。找到新的結合點,激發用戶活躍度,成為當下傳統電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零售也是這樣一個邏輯。以往傳統電商平臺僅僅只是進行流量賦能,以B2B為主要商業模式,實現的是去中間化,促使商家與用戶之間更好地對接。進入到新零售時代後,電商平臺不再僅僅只是充當平臺的角色,而是更多地參與到了電商的實際運作過程當中,以S2b模式來實現平臺與用戶的完美對接。
無論是哪種模式,其本質在於找到新的增長點。拼多多通過社交+低價的模式來迅速實現增長就是這種方式最為直接的體現。在流量紅利退卻的當下,找到傳統電商的全新增長點或許是破解當下發展困境的關鍵所在。

  • 通過新技術的改造來重塑傳統電商的邏輯


從本質上來看,基於新的技術來改造傳統電商的發展邏輯和模式就是新零售的模式。以阿裏巴巴、京東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平臺的佈局讓這種趨勢發展較為明顯。
這種模式整體來講比較重,需要很強的技術積累和投入,因此對於中小企業來講他們僅僅只能借助新零售的模式和概念來獲得資本投資,從而獲得發展。而對於大型的電商平臺來講則可以通過資本、技術、行銷等多種方式來實現對傳統電商的改造。
當下,阿裏巴巴、京東在物流和線下實體店上的諸多動作都在說明這種方式正在成為傳統電商的發展新方向。

  • 通過深度挖掘外部力量的方式對傳統電商進行賦能


拼多多就是這種方式方式的突出代表。拼多多之所以能夠獲得快速的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借助微信、QQ等社交平臺的流量紅利,再借助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鏈條實現了對於傳統電商模式的全新賦能。
這同樣是電商的一種全新的增長方式。除了社交之外,其實我們還能找到很多其他的增長點。比如,深度介入到行業流程和環節當中,管控產品品質,優化產品物流方式等。
儘管這些方式有些過重,但是在電商行業線上和線下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弭的當下,或許只有真正介入到行業當中才能找到適合電商發展,能夠真正破解電商發展痛點的增長點。
電商or新零售,關鍵在於滿足人們基本的消費訴求

對於任何一種商業模式來講,無論模式有多麼的天花亂墜,到最後還是要落腳在滿足人們最終的消費訴求身上。電商如此,新零售亦是如此。拼多多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獲得成功,其中一個很關鍵在原因在於它滿足了人們對於消費的最基本的訴求——對於低價的追求。
雖然用戶的消費正在升級,但是人們對於低價的追求始終都是不變的。如果能夠在低價的條件下保證商品的品質,那麼用戶就更加能夠買賬。
進入到電商發展的下半場,特別是新零售時代,我們依然要始終將滿足用戶的基本的消費訴求看作是破解所有發展難題的關鍵。滿足用戶基本的消費訴求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 借助新技術來提升用戶的消費效率


回顧電商剛剛興起之時,它之所以受到人們如此多的青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借助互聯網的去中間化實現了用戶與商家的高效對接。用戶不再需要去線下的實體店,只需要打開電腦或者手機即可進行購物。傳統電商滿足了人們需要逛街購物的麻煩。
隨著電商影響的深入,特別是商家的不斷增多,用戶在購物過程當中開始面臨選擇困境。面對如此多的商家,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商家,購買到心儀的商品已經成為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這個時候,繼續借助新技術的手段來提升用戶的消費效率成為必須破解的難題。
我們看到的淘寶借助大數據手段實現的千人千面就是這一趨勢最為直接的例證。未來,新零售借助新技術方式與傳統電商發生的更多聯繫同樣是滿足用戶購物效率的主要方式。

  • 滿足人們對美好商品的追求


傳統電商之所以在流量時代能夠快速發展,如今卻備受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它僅僅只是滿足了人們購物效率提升的目的,而沒有滿足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因為現在的電商平臺上都充斥著假貨、次品等不良商品,這顯然無法滿足人們對於美好生活追求的需求。
儘管拼多多也因此而備受詬病,但是我們依然無法忽略人們對於美好商品的追求對於電商以及新零售的影響。未來,電商和新零售想要獲得快速發展,必須從根本上滿足人們對於美好商品的追求,這樣才能有用戶買賬,活躍度和轉化率才能增長。

  • 基於熟人關係的強社交依然驅動著用戶成交


拼多多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和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基於個人的強社交關係鏈來促成成交的。即使是在傳統的商業模式當中,基於熟人社交的模式來促成成交依然是非常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在互聯網時代,這種方式不會過時;在即將到來的新零售時代,這種方式依然有成長的土壤。
因此,做好底層社群的維護,激發用戶以及用戶周邊強關係鏈的消費能力或許是未來破解用戶活躍度和轉化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無論未來新零售或電商如何發展,只要我們能夠發動用戶的積極性,依然能夠找到新的適合電商發展的商業模式。
儘管人們對於拼多多的上市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否認拼多多有其獨到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
在這個人們提及電商避之不及的時代,拼多多的確通過自己獨到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用戶的消費積極性,從而獲得了新的發展。隨著新零售時代的來臨,未來或許將會有更多新的模式將會出現,無論如何,只有真正滿足用戶基本訴求,才能實現快速增長。
因此,我們在看待拼多多上市的問題上,更多地要看到它對於電商以及新零售方面良性的促進意義,從而找到更加適合消費升級時代的全新發展路子。(本文首發鈦媒體

 

小米逆轉頹勢 力拚讓豬再飛起來

小米IPO

(小米啟動香港IPO,23日在香港舉行全球招股記者會,執行長雷軍率領元老級創業團隊一字排開,接受全球媒體提問。圖中為執行長雷軍。中央社記者江明晏攝 107年6月23日)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香港23日電)小米機靠著高性價比崛起,創辦人雷軍的「飛豬理論」廣為流傳,但智慧機市場已成紅海,雷軍卻喊出硬體業務淨利不過5%的承諾,各界關注,下一階段戰局小米能否繼續讓豬飛起來。

小米今天在香港舉行全球招股記者會,啟動香港IPO計劃,全球逾200家媒體齊聚,首席執行長(CEO)雷軍率領元老級創業團隊一字排開,開場由雷軍細數小米的成績,並擘畫小米未來。

小米6位元老級創業團隊各司其職,雷軍、高級副總裁劉德聚焦小米生態鏈;總裁林彬掌管手機部門與供應鏈,高級副總裁洪峰負責互聯網MIUI業務、首席品牌戰略長黎萬強主攻行銷,高級副總裁王川管理小米電視相關業務,加上首席財務長周受資,帶領小米走向IPO之路。

小米創辦人雷軍曾說,創業,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在智慧機百家爭鳴的時代,小米以高性價比、線上銷售模式、獨特的米粉經濟,走出一條自己的路,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代手機,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銷量就坐上中國第一、全球第3。

但小米供應鏈速度不及成長腳步,數度被外界質疑刻意「飢渴行銷」操作,加上中國本地智慧機品牌紛紛崛起,100%專注電商的小米面臨瓶頸,2016年小米成長速度放緩,被華為、OPPO、vivo超車,小米跌出全球前5大,陷入低谷。

雷軍表示,小米重新調整商業模式,打造融合「硬體」、「新零售」、「互聯網服務」鐵人三項的新商業模式,放眼全球相當罕見,是一種新物種,重新迎來新一波成長,帶動小米逆轉了頹勢。

2017年,小米第2季手機銷量2316萬支,季增70%,成功重返全球第5寶座。雷軍當時說,「這在小米發展史上意義非凡,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之後,能夠成功逆轉」。

市場分析,小米做對了3件事,第一、不斷投注資源研發創新,繼蘋果、三星、華為等3家手機廠之後,小米也有自己開發處理器能力的手機廠商;第二,小米升級新零售模式,不再只侷限電商銷售;第三,經過多年耕耘,小米已經進入74個國家與地區銷售,在15個國家排名前5大,今年首季,小米在印度市場品牌市占達30%,穩居第一。

市調機構TrendForce指出,小米2017年生產數量突破9000萬支大關,年增率達83%,今年首季小米生產總量達2700萬支,年增8成,預估2018年將突破一億支關卡,有望超越OPPO,市占率躍升全球第4,也將對台灣小米供應鏈帶來正面挹注。

小米雖有7成營收來自手機,但雷軍聚焦的不只是手機硬體,早在2013年開始打造「小米生態鏈」,扮演創業孵化器的角色,合作廠商目前超過百家,開發的產品包括電視、筆電、小米手環、空氣清淨機、檯燈、體重機、掃地機器人、電鍋、電動牙刷等,旗下智慧聯網裝置超過一億台。

小米到底打的是什麼算盤,雷軍堅持性價比路線,因為放眼互聯網加值服務的收入,而小米也早已在AI、5G做好準備,力拚繼續站穩下一階段戰局的浪頭。

但小米進入資本市場後,勢必得面臨財報公開透明的檢驗與估值下修風險,而來自互聯網服務的收入是否能再度上演雷軍的「飛豬理論」,也成為後續挑戰。(編輯:李信寬)1070623

小米CEO雷軍

(小米啟動香港IPO,23日在香港舉行全球招股記者會,執行長雷軍擘劃未來。中央社記者江明晏攝 107年6月23日)

 

Home